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学版 > 期刊论文 > 其它各类 > 中医药类
编号:88082
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温病(伏暑)午后高热不退体会
http://www.100md.com 当代中医网
     [作 者]

    徐旭 罗心一

    [单 位]

    江西省贵源县罗河乡洋塘村中西医诊所

    [来 源]

    [全 文]

    湿温病(伏暑)是因感夏湿热之邪而引起的一种外感温热病证,基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,身热不扬,恶寒头重,头痛,头昏,身重肢倦,胸闷脘痞,舌质红,苔黄白相间厚腻,脉缓沉或滑数及湿中蕴热、热中郁湿见证,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伤寒、副伤寒、流行性感冒等,笔者将治疗本病的体会简单介绍如下:

    病因病机:

    本病病因病机多分为外感湿热、内伤饮食、脾胃虚弱,年老久病等均导致本病的发生。外感湿热是本病的发生及发展主要原因之一。如夏秋季节,天气炎热,地湿上蒸,湿热互结,熏蒸人体,或者感冒失治,或者贪凉曝晒,淋雨,湿热之邪深入人体,蕴结不散,由表入里,由外而内,由肺传脾,侵入中焦,缠绵脾胃。降失健运,胃失和降,致使湿不化,热不清,从而导致恶寒发热。午后夜间尤甚,头重身沉肢倦,胸闷脘痞而发为本病。饮食不洁,多数患者在夏秋炎热时节,好食瓜果生冷之品,损伤脾胃。脾失健运,胃失腐熟,酿湿生热,湿热相结,集于中焦,留连脾胃而四肢酸软乏力。头重恶寒,身热肢倦,腹胀脘痞,肠鸣便溏,小便短赤故为湿温病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脾胃虚弱,乃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。脾气以虚,失其运化。变食为湿,积留中焦。胃气虚弱,失其和降与腐熟,更不能很好发挥其受纳腐熟生理功能,易积水谷,久而化热,化火变湿。湿热易互结,加之饮食不节及稍有感冒,易出现发热恶寒,头重(痛)身痛,午后尤甚,脘胀肠鸣,体倦肢软,大便稠粘等患为本病。

    治疗方法:

    本病主要为湿热之邪外阻,内遏气分(脾胃)中焦,上中二焦同病。但以中焦(脾胃)为重点,故治疗以燥湿化浊,宣通气机,清热利湿为法则,方药:达原饮加味,草蔻15克,厚朴6克、核桃15克、黄芩10克、知母6克、藿香20克、苍术15克、猪苓20克、佩兰15克、葛根20克、滑石30克、麻黄12克、柴胡20克、银花20克、石膏20克、枳实12克、有大便秘结者大黄10克(后下),芒硝6克(冲服),水煎服日1剂,早晚分服。4天为一疗程,氨苄青霉素10克,肌注,日2次。氨基比林2毫升,肌注,日2次,地塞米松5毫克,肌注,日2次,4天为一疗程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病例选方:

    曾某某,男42岁,1996年12月16日来诊,主诉:10天前突然发热恶寒(体温39°с),头昏,头重,头痛,四肢沉重乏力,午后夜间尤甚(39℃),早晨上午时轻(37.5℃),胸闷脘痞,不欲思食,肠鸣腹胀,伴呕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曾在外所治疗10天,未有好转,时重时轻,使用药物多为氨苄青霉素、先锋霉素、氨基比林、柴胡、地塞米松之类,并输过5天点滴,内加氨苄6支,VC4支,余药及口服不详,疗效较差,未能治愈。经人介绍,12月16日上午前来我处治疗,证见同前,舌尖边红,苔白厚,中间黄厚而腻,心肺正常,肝脾莫及,中医诊为湿温病(伏暑)属湿热中阻,气机不畅,西诊为伤寒,副伤寒,流行性感冒,中医治疗宜燥湿化浊,宣通气机,清热利湿,中药以达原饮加味,草蔻15克、厚朴6克、核桃15克、黄芩10克、知母6克、藿香20克、苍术15克、猪苓20克、佩兰15克、葛根20克、滑石30克、麻黄12克、柴胡20克、银花20克、石膏20克、枳实12克、芒硝6克(冲服)4剂,水煎服。日1剂,早晚各一次,西药氨苄青霉素10克,日2次,氨基比林2毫升,日2次,地米5毫升,日2次,肌注,4天为一疗程,两组同时给药,患者用后诉说:昨夜不发热恶寒,头重、头痛、头昏好转,饮食增加,四肢不会沉重无力,大便正常,小便色白等。由于患者经济困难,西药只用3次,4天后彻底痊愈,至今随访未见复发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讨论

    湿温病是盛夏湿热之邪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、疑难病。在我国南方地区不论春、夏、秋、冬均可发生,其主要病因为外界湿热之邪,但与人体脾胃功能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夏秋季节,天气炎热,湿气上蒸,湿热之邪最易伤人,人若有饮食不节,脾胃受伤,失其运化,降低了人体抵抗防御功能,则外界湿热病邪最易侵入人体肌表,从而导致湿温病的发生与发展,如薛生白云"大阴内伤,停饮湿聚,寒邪再至,内外相干,故病湿热"。其病机变化主要由表入里,由上传中,由肺犯脾,进入中焦传变过程,但由于脾为湿土之脏,胃为水谷之海,所以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多犯脾胃,而病变中心以脾胃为主。一般来说,人体中阳偏旺,病变中心以胃为主,临床表现为热重于湿的见证,人体中阳较弱,病变中心以脾为主,临床表现为湿重于热的见证,湿为阴邪,其性重浊粘滞,热为阳邪,其性燔灼炎热,湿热郁结,蕴聚不化,滞着难解,所以湿温病多有起病较缓,传变较慢,病势缠绵难解,病程较长的特性,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不适,四肢酸楚,头重、痛、昏,形疼肢冷,热势不畅,午后晚间热势较甚,清晨日中热势病势较缓,胸闷脘痞,舌质红,苔黄白厚而腻,脉沉缓滑数及湿重于热,热重于湿见证,本属中医湿温病(伏暑)范畴,故治疗以中药为主,西药为辅,中西药并用,方药:达原饮加味,核桃、厚朴、草蔻、枳实、直达膜原而为名,此三味药能破戾气所结除伏邪之盘踞为主,知母、葛根清热生津,黄芩清热燥湿,加藿香、苍术、佩兰芳香化湿,滑石、猪苓、石膏、银花清热利湿,麻黄、柴胡宣畅气机,大黄、芒硝破积通便,全方共有清热利湿,宣通气机,燥湿化浊之功能,氨苄青霉素属广谱抗菌素药物,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有抑制作用,故对治疗湿温病有较好作用。复方氨基比林属解热镇痛药物,具有解热镇痛作用,地米属激素类只能短时应用,在严重细菌感染时与大剂量抗生素合用有良好退热、抗炎、抗病毒及促进症状缓解的作用,以中西药综合应用治疗本病,具有清热利温,宣通气机,燥湿(通便)化浊,解热镇痛、抗菌消炎之作用,对湿温病(伏暑)具在消除湿热之邪及改善全身症状和缩短疗程,提高治愈率的良效。, 百拇医药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疗版 > 症状 > S > 湿温